嘉兴学院文件
嘉院发〔2023〕6号
──────────────
关于印发《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
学校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已经学校2022年第23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第41次党委会审定,现予以公布,请抓好贯彻落实。
嘉兴学院
2023年1月6日
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
为更好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嘉兴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推动学校服务嘉兴“两个率先”十大行动方案落地落实,着力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典范,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贡献度,加快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省内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嘉兴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致学校建校9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嘉兴“率先形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认真实施学校“1358”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加快实现“创大 建一流”发展目标,全力扛起服务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为嘉兴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更多嘉院力量。
二、总体目标
整合学校学科、团队、平台资源,聚焦应用型发展,打造区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显著提升服务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嘉兴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撑嘉兴蝶变跃升、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贡献度,促进校地融合,加快建设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校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在服务地方中实现新跨跃,为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
(一)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群共生发展行动计划
根据嘉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产业群-学科群-专业群”深度对接机制,形成“学科链对接创新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发展格局。
学科建设对接地方需求。根据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建强经管类学科专业群,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时尚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快速崛起,打造若干个能支撑和引领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群,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智高点”和策源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跨学科交叉的重大平台,以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加快嘉兴区域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打造集研究解决重大目标、汇聚顶尖人才队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标志性成果的有组织科研试验区,对应嘉兴主导产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全覆盖。建设省一流学科8-10个,力争1-2个学科进入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培育建设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点总量达到15个以上;积极开展博士授予单位对标建设工作,成为服务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基地。
专业建设对接地方需要。各学院充分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与地方行业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联盟)、未来技术学院等“产学研用转创”新型载体15个,着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以上、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其中国家级1个,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0个,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良性互动。
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产业群-学科群-专业群”深度融合,与行业企业合作举办特色班、冠名班等,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新增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工程项目8-10个,其中国家级1-2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有效提升,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基地,毕业生留禾就业率“十四五”末达到40%。毕业生、用人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达到省内同类院校中上水平。
(二)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计划
围绕嘉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及学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企业、学校、学院、学科联动的引才机制,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把学校打造成为服务嘉兴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创建的人才引育计划,探索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引育人才新机制,共引共享一批国家级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省部级人才,实现国家级人才和省级人才数量倍增。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物、创业创新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实现国家优青、杰青等突破。新增(兼)职国内外院士5人,育引省部级以上人才30人以上,其中国家级人才10人;构建校内三个层次有序衔接的人才梯队:领军人才40人、拔尖人才80人、青年优秀人才160人,满足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的需要。
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灵活的方式聘用既有企事业单位实践经历、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应用实践能力。完善人才共享机制,依托人才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平台,加强校地校企人才合作。加快青年人才培养,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产出绩效,促进成果转化,争取形成3-5个引领嘉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和标志性成果。
(三)创新驱动增效行动计划
根据嘉兴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聚焦嘉兴优势产业集群,建好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学校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贡献度。
发挥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发挥浙江省医学电子与数字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纱线材料成形与复合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命健康智能感知工程研究中心和嘉兴学院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嘉兴市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作用,显现平台集高层次人才引进、科学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创新成效,把平台打造成为嘉兴产业升级的服务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凸显校地合作的示范引领效应,产生一批研究成果,2025年企业产值达1.5亿元,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围绕嘉兴市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与区域产业创新重大需求,整合学校学科资源,加强与区域龙头企业、知名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一批重点研究平台,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合作申报省市重大课题,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聚焦新能源、现代纺织业、汽车零配件和化工新材料等嘉兴优势产业集群,新组建申报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20个(其中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 6-8个),为嘉兴奋力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点提供支撑。
建设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鲲鹏行动”计划产业化项目落地。成立嘉兴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力争达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00项,孵化创新创业型企业30家。实施发明专利提升计划,到2025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达600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转化率10%以上。建设嘉兴市创业培训基地,发挥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作用,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众创空间,为广大嘉兴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实现校地合作平台全覆盖。加强与嘉兴及所属县市区经常性联系,扎实推进已建校地合作平台、项目落地、落实,加快与相关县市区共建科教研平台,到“十四五”末实现与嘉兴各县(市、区)共建合作平台全覆盖,与嘉兴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合作全覆盖。建立社会服务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和科研团队积极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项目孵化,加强各类教育科技合作。构建社会服务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对接会、专家团队服务周、人才专场招聘会、服务上市企业专项行动等系列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或升级改造服务500家,显著提升学校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贡献度。
(四)社科赋能提质行动计划
紧密结合嘉兴地方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产出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助力嘉兴打造党建高地。充分发挥学校在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红船精神研究等方面优势,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等高端平台,进一步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红船精神研究、中共创建史研究,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嘉兴在党建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依托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加强中外政党研究,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左翼政党研究新型高端智库、中外政党学术交流基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型政党制度国际传播平台。
助力嘉兴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城市。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等平台,致力于共同富裕理论研究和嘉兴共同富裕实证研究。继续举办“中国共同富裕高峰论坛”“中国共同富裕大讲堂”等高端论坛,扩大共同富裕研究学术影响力;继续开展“嘉里共富”典型案例调研,深入总结凝练嘉兴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和实践路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理论宣讲、社科普及等形式,广泛宣传传播嘉兴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的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
助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嘉兴市地方法治研究中心、嘉兴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嘉兴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嘉兴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嘉兴新经济统计研究中心等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围绕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提高平台服务能力和地方发展贡献度。加强智库建设,新增省级智库平台1-2个。
(五)开放办学拓展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和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交汇地的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加快开放办学进程,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服务嘉兴国际化城市建设。
加强教学科研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合作,把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建成省级智库,通过举办高峰论坛,为嘉兴成为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和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城市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政治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对外译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等的国际传播,助力嘉兴成为传播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窗口。
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力度,合作举办二级学院、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新增建设国际化专业5个,力争建成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海外丝路学院)。加快实施中德、中匈、中意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加强与在嘉港澳台企业的联系,做好港澳台地区学生的招生、培养、管理及服务等工作。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2025年底在校留学生数 量达到600人,其中学历留学生500人左右。拓宽国际学生生源渠道,重视招收来自嘉兴友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嘉兴外资企业来源地的学生,助推嘉兴营商软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嘉兴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留学嘉院”特色品牌,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留学在嘉兴、创业在嘉兴。
(六)文化嘉兴助力行动计划
发挥学校人文学科优势,大力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参与新时代文化嘉兴工程,助力禾城文化复兴行动,擦亮嘉兴历史文化金名片。
提升历史文化品牌功能。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集聚高端学术资源,推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作品研究和成果转化。围绕嘉兴史研究、嘉兴文献典籍整理研究、嘉兴文化名人研究、嘉兴运河文化研究等重点领域,深入挖掘嘉兴城市历史文脉,接续嘉兴文化基因,产出具有嘉兴文化特色的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嘉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做出贡献,助力嘉兴打造新时代文化建设高地。
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功能。依托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省市文旅部门合作,打造红色文化研究精品,助力嘉兴打造红色文旅城市品牌,推进红色旅游标杆城市建设。依托嘉兴学院党员教育基地面向全国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政干部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提高嘉兴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传播力。
提升创意文化品牌功能。依托嘉兴市创意设计研究中心,主动对接嘉兴创意文化产业,注重创意文化人才培养,重点开展时尚设计、视觉设计、电商设计、环境设计及城市文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与服务,力争建设成为嘉兴市重要的创意文化研发基地。
(七)公共服务优质行动计划
围绕嘉兴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加大民生需求人才培养,为健康嘉兴、和谐嘉兴,以及嘉兴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助力打造“幸福一‘嘉’人”品牌。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积极服务嘉兴人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积极打造浙北地区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加快补齐嘉兴医疗卫生人才短板。做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申报、招生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嘉兴地区住院医生规培基地水平。加强直属附属医院医教研一体建设,建设一流临床教学基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与医学结合,积极探索医学专业+微专业的“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发挥医学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多渠道开展对外服务。
加强教育培训服务。依托学校教育优质资源,为地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助力嘉兴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依托外语专业优势,成立嘉兴学院翻译中心,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翻译服务。做强嘉院继教品牌,主动面向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水平,继续教育服务年收入到“十四五”末达到1亿元。
参与和谐嘉兴建设。依托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件处理、法律援助、“新嘉兴人”融入城市生活培训项目等公共服务任务。实施大学生社会服务专项行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嘉兴文明典范城市建设贡献嘉院力量。
(八)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行动计划
推进数字化改革,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5G等数字技术,加强教育资源集成整合,系统性建设跨界应用场景,打破校园物理空间边界壁垒,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嘉兴发展和品质提升。
建设“大课堂”。对接嘉兴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嘉兴各类学校开放共享教材、课程、讲座等网络教学资源,建成服务嘉兴学生全面成长的“大课堂”。
建设“大讲堂”。搭建“嘉兴学院终身教育在线”平台,开设网上公益课,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建成满足嘉兴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网络“大讲堂”。
建设“大实验室”。整合学校实验资源,创新校企、校地、校际合作机制,搭建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嘉兴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省市重点实验室等部门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建成助推嘉兴科技创新的“大实验室”。
建设“大书房”。发挥嘉兴地区图书馆联盟作用,搭建嘉兴地区图书文献大流通系统,推动优质图书文献资源社会开放,建成嘉兴市民喜爱的“大书房”。
建设“大礼堂”。对接嘉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学校文化设施、文化展览、文艺表演等开放共享,建成服务文化嘉兴建设的“大礼堂”。
建设“大运动场”。对接嘉兴“社区运动家”应用场景,推进体育设施、体育教学资源等开放共享,建成服务嘉兴市民运动健身的“大运动场”。
建设“大花园”。按照江南韵、运河情、国际范的要求,完善梁林校区建设,提升校园品质,打造富有嘉兴特色、大学气质和文化品位的现代化人文生态校园,建成嘉兴市民休闲的“大花园”。
(九)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行动计划
构建学校创新创业体系,鼓励教师、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创新创业良好机制,营造良好的众创环境,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打造以创业学院、产业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创新教育基地为依托的创业创新教育“综合体”。
加强“双创”基地校地融合。深化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学院。加强与地方科创平台的对接与合作,构建校企协同长效机制,建设众创空间与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创业创新“特区”。
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以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为载体,每年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00个及以上,实现每届本科生参与率累计超过50%,获得专利授权累计4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0项。重点扶持“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等类型创业实践,为服务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精神和能力。
(十)能力建设提升行动计划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职责所在,我们不仅要具有服务社会的水平,更要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联系,积极为教师走出去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服务社会中成长。建立社会服务团队100支,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形成“一院一品”、“一院一产业”的格局。
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是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阶段培养和长期培育相结合,创新青年教师科研培养模式,加强青年教师科研生涯指导,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设置不同层级的科研培育专项,对有科研潜力、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提供长期支持。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是学校服务地方水平的重要标志,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服务中心,形成懂市场、懂经营、懂金融的专业化队伍,搭建科技人员与市场生产的桥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保护教师的利益。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合作处,负责统筹推进地方合作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推进落实。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相应工作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二级学院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和重点合作项目,制定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校地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校地合作进言献策。
(二)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院年度考核目标,激发二级学院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社会合作管理办法,规范社会合作行为。发挥岗位聘任、职务评聘等导向作用,调动教师服务地方的积极性。设立服务社会奖励基金,对于贡献突出的学院、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良好的服务社会氛围。
(三)机制保障
建立校领导联系省市对口部门与嘉兴各县(市、区)制度,校领导联系县(市、区)每年1-2次。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省市对口单位每季度不少于1次,二级学院领导联系行业、企业每季度不少于1次,教师联系企事业单位每季度不少于1次。构建校地、校企互动协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对接交流。建立校友交流机制,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建立签约项目落地机制,争取签约项目早出成效。完善服务社会考核机制,将服务社会绩效纳入部门、学院的年终考核。加大产教融合典型培育宣传,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资金保障
设立服务地方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校地校企项目合作、优秀团队与个人奖励、以及推进服务地方各类专项行动,鼓励各部门、各学院主动走出去开展社会服务。对筹集横向经费支持学校建设做出贡献的部门、学院或个人,给予资金奖励或相应比例的配套资金支持。争取地方专项资金,构建经费支持的长效机制,为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提供坚实经费保障。
附件:1.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名单
2.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组名单
3.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清单
附件1
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卢新波、陆 军
成 员:吴云达、钱方明、胡俊云、张 琦、陈荣达、周宏伟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合作处
主 任:丁玉泉
副主任:李丹丹
附件2
嘉兴学院服务地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组名单
1. 学科群专业群产业群共生发展行动工作组
组长:钱方明、胡俊云、张 琦、陈荣达、周宏伟
成员:张向阳、艾 宁、葛建伟、李 蕾、鹿业波、丁玉泉
杨芬芬、左 军
2. 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工作组
组长:胡俊云、张 琦、陈荣达、周宏伟
成员:张向阳、郝文静、鹿业波、彭冰冰
3. 创新驱动增效行动工作组
组长:胡俊云、张 琦、陈荣达、周宏伟
成员:艾 宁、鹿业波、彭冰冰、丁玉泉、杨芬芬、左 军
吕晓庆、富 华、李 成、程利仲
4. 社科赋能提质行动工作组
组长:陈荣达
成员:彭冰冰、富 华
5. 开放办学拓展行动工作组
组长:张 琦、陈荣达
成员:鹿业波、彭冰冰、李月顺、富 华
6. 文化嘉兴助力行动工作组
组长:吴云达、胡俊云、陈荣达
成员:彭冰冰、丁玉泉、洪 坚、宋之霞、谢林明、富 华
7. 公共服务优质行动工作组
组长:钱方明、胡俊云、张 琦、陈荣达、周宏伟
成员:艾 宁、李 蕾、丁玉泉、杨芬芬、张婧嫄、唐艳芳
李 勇、谢林明
8. 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行动工作组
组长:钱方明、张 琦、陈荣达、周宏伟
成员:陈立力、艾 宁、杨芬芬、童勇军、张婧嫄、曹 坚
薛 峰、吴晓阳、谢林明
9. 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行动工作组
组长:钱方明、张 琦、陈荣达
成员:艾 宁、葛建伟、鹿业波、丁玉泉、张婧嫄、左 军
10. 能力建设提升行动工作组
组长:胡俊云、陈荣达
成员:郝文静、鹿业波、彭冰冰、丁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