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服务业“十三五”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 2017-05-11
一、规划定位
《规划》提出,坚持“服务业兴市”不动摇,实施以“一五五”为主要内容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把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城市、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规划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以上,五大主导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以上,成为推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重点产业
《规划》提出服务业发展五大重点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现代物流业。推进“四网一空港一枢纽”建设,加快形成以公路、铁路、港口、内河航道、航空为依托的水陆空三位一体综合物流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浙北区域物流中心,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二)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构建创新型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体系,到2020年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壮大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达到80家以上,建成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100个以上。依托嘉兴智慧城市标杆市建设,重点发展系统集成、技术咨询、软件外包、网络安全检测、智能终端检测等信息技术服务业。
(三)金融业。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争创开放型经济金融服务先行区和金融安全示范区,加快推进金融集聚平台建设,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试验区、浙江省钱塘江金融港湾等对接,加快推进南湖基金小镇、国际金融广场、海宁钱潮金融小镇、桐乡金融商务区等金融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规范开展混业经营,稳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争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四)文化旅游业。以“大旅游”发展理念为导向,构建形成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服务为重点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培育旅游产品,重点推进山水六旗、宇宙大世界、梦东方?梦幻嘉善、王盘山群岛、尖山主题乐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湘家荡、运河温泉小镇、大云、九龙山、盐官、乌镇-石门等区域旅游平台和载体发展。依托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嘉兴段、名人故居等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运河水城、秀美嘉兴”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到2020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打造长三角区域旅游集散地和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
(五)健康服务业。积极构建健康服务业立体式供给网络,到2020年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0%。积极发展健康管理服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资源薄弱领域及特需医疗服务领域,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服务业,形成互为补充、良性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依托96345社区服务平台,打造以“管理、服务和紧急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四、重点举措——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和四大计划
(一)五大工程
1. 平台提升工程。组织开展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工程,推动现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争创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试点,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争创省级示范区。着力推进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乌镇世界级名城名镇、桐乡濮院毛衫时尚小镇、崇福皮草时尚小镇、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嘉兴科技城等十大服务业产业平台。
2. 主导产业升级工程。围绕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金融、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五大服务业主导产业,研究制订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五大产业倾斜、集聚,推动重点行业向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升级,进而以点带面推进服务业加快转型发展。到2020年,全市五大产业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
3. 重点项目推进工程。实施服务业投资“百项千亿”工程,统筹推进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带动性的服务业大项目签约、落地和建设,积极争取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100亿元服务业项目5个、10亿元服务业项目50个,推进30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4.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导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业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家主营业务突出、品牌效应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商标、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服务业企业积极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以及国内外各类质量和服务管理认证,到2020年创建浙江服务名牌35个。
5. 楼宇经济提质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以楼宇为主要载体的微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联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去库存”,着力推进 “三个一批”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盘活100万平方米楼宇资源.。坚持“强特色”,着力打造三大品牌楼宇,聚焦产业差异化,打造特色楼宇100幢;聚焦效益最大化,打造重点楼宇100幢;聚焦服务标准化,打造品质楼宇40幢,全面提升楼宇经济效益。
(二)四大计划
1.推进服务业接轨上海发展计划。推动重点服务业与沪对接,促进金融、科技、航运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低碳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康养、文化、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与上海联动发展。优化服务业布局,打造一批以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为主要特色功能的服务业集聚区,
2.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我市服务业发展重要领域,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专业培训机构、商学院合作,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实训,鼓励采取“订单式”、“委培式”等培养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院校输送人才到市外参加培训,针对服务业人员开展轮训工作。
3.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计划。全面提升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实现服务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服务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服务业直接融资大幅增加。“十三五”时期,力争在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
4.服务业营商环境提升计划。加强服务业领域的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建设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职责,完善协同监管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积极引导构建公平竞争、诚信自律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全面统筹协调,细化落实目标责任。
二是强化政策实施支撑,完善优化我市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建立我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
三是完善统计监测评估,优化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对主导产业的统计核算和监测分析。